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55章(2 / 2)

条件比在家好上太多,不少人都从面黄肌瘦,变的丰润饱满起来,整个人的气色和精神面貌都好了起来。

要知道之前可是因为瘟疫,粮价大涨,江南地区可饿死了不少人。

好在镇远军及时稳定住了形势,日子才一天天的好了起来。

其他人心中一动,下意识算了一下,光这一个庄子,就能抵的过几百户的养蚕人家,只要桑叶够,人手根本不愁找不到。

“要是这样的工坊有百家千家,那生丝的价格得跌下来多少啊?”有人疑惑发问。

众人却是心头莫名一寒,仿佛触摸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,心中都纷纷不安起来。

如果这样的工坊,有千家百家,那么还需要那么多的养蚕人吗?

世面上的桑叶是有限的,如果官家出手,那些散户养蚕人还能买得到桑叶,养的起蚕吗?

一时之间,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,只剩下蚕虫吐丝做茧的声音。

白胖的蚕虫还在奋力吐丝,一层层的将自己的身躯遮住。

全然不知,死期将至。

缫丝在蚕房不远处另一个院落……

在蚕房不远处另一个院落,是丝坊,数十架脚踏式三绪缫丝车安静的坐落在宽敞的房间之中,旁边就是架在火龙之上的循环热水,而顶上还有一个奇怪的金属装置,嗡嗡作响间便将热水的蒸汽全部吸走,反而没有往日的缫丝房水汽蒸腾的场面。

养蚕结茧只是第一步,而要将蚕茧分成生丝,需要经过煮茧、索绪、集绪、绕丝几个步骤,每一个步骤的操作不当都可能导致生丝品质下降或者工人受伤。

这也是纺织业劳动非常密集的原因之一,这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维持,哪怕是现代也是如此。

想要将蚕丝分离,首先就是要煮,将蚕丝上附着的胶用热水化开,然而温度却很难控制,蚕丝只有在将开未开80度左右的时候,才能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,太高则会将蚕丝煮烂,太低则导致蚕丝难以分离。

但是普通人家缫丝,为了方便大多都是一锅煮沸,凭着经验在水中加入草木灰的碱水,然后就开始处置,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蚕丝发黄、发脆、或是去胶不足。

宋时让人在锅炉里配上了温度计,以此恒定水温,锅炉水因为挨着火龙,可以流动替换,也不至于导致蚕丝染色发黄。

索绪寻头则是在沸水中瞬时搅动,靠黏性带出丝头,非常需要目力,往往由目力最佳的童工担任,导致童工之中还未长成就已经近视了,更由于年纪尚小又呆在沸水锅旁立凳观茧,稍不注意烫伤还是小事,便是跌入沸汤者也年逾百例。

童工是不可能童工的,小朋友都要送去上学。因此万物工坊设计了自动索绪装置:用水轮带动铜制“八爪盘”旋转,往盘上嵌猪鬃刷,在沸茧池中规律搅动寻丝头,效率较人工提高八倍。

最重要的是缫丝车,从原本的手摇单眼被万物工坊改进成了脚踏三眼,不仅提升了三倍的速度,也让工人可以轻松的坐着干活,而且加装了一块含弹簧铜片后,丝缕只要过紧,就

会触动铜铃示警,也让蚕丝的断头率降至一成。

改良后的缫丝车比起传统的版本要大了三圈不止,普通人家的家中当然是不太好放置的,但是放在专门修建的丝坊之中却又显得相得映彰,数十架缫丝车摆在一起,有种整然有序的美感。

经过齐栩的实验调整将整个流程都数据规范化后,整个丝坊虽然目前才数十架缫丝机,但是日产丝量达到了二十多斤,而且产出的丝粗细均匀,洁净光泽,几乎是上品。

而通过温度控制蚕种的发育时间后,只要舍得炭火就能源源不断的产出蚕茧,供给到旁边的丝坊加工。

仅丝坊一日的产量就已胜过民间数百人的辛劳。

再加上万物工坊的水利纺纱机,利用水力驱动加上瓷轴减少摩擦损耗,已经能实现同时驱动32锭纺车,将纺纱的速度提高了10倍不止。以及据说还在研究中的水利纺织机……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情欲小说